化肥、農藥、激素摻和使用謹記五點、提高殺菌劑功效七招、灰霉病與白粉病一、化肥、農藥、激素摻和使用需謹記五點事項
1.化肥與農藥混合
一般而言,固體農藥化肥可直接混用,其要求不甚嚴格,而固液混合或液液混合則應先考慮混合后可能發生的變化,因而肥藥混合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笫一,堿性農藥如波爾多液、石硫合劑、松脂合劑等不能與碳酸銨、硫酸銨、硝酸銨、氯化銨等銨態氮肥或過磷酸鈣混合,否則易產生氨揮發或沉淀,從而降低肥效。第二,堿性化肥如氨水、石灰、草木灰不能與敵百蟲、樂果、速滅威、甲胺磷、托布津、崗井霉素、多菌靈、葉蟬散、殺蟲菊脂類殺蟲劑等農藥混合使用,因為多數有機磷農藥在堿性條件下易發生分解失效。第三,化肥不能與微生物農藥混合,因為化學化肥揮發性、腐蝕性強,若與微生物農藥(如殺螟桿菌、青蟲菌等)混用,易殺死微生物,降低防治效果。第四,含砷的農藥不能與鉀鹽、鈉鹽等混合使用,例如砷酸鈣、砷酸鋁等若與鉀鹽、鈉鹽混合,則會產生可溶性砷,從而發生藥害。在所有的肥藥混合使用中,以化肥與除草劑混合最多,殺蟲劑次之,而殺菌劑較小。
2.化肥與化肥混合
第一,過磷酸鈣不能與草木灰、石灰氮、石灰等堿性肥料混用,否則會降低磷的有效性。磷礦粉、骨粉等難溶性磷肥也不能與草木灰、石灰氮、石灰等堿性肥料混用,否則由于土壤中的有機酸被中和,使難溶性磷肥更加難以溶解,作物無法吸收利用。第二,鈣鎂磷肥等堿性肥料不能與銨態氮肥混施,因為堿性肥料若與銨態氮肥混施,會增加氨揮發,降低損失。第三,化學肥料不能與細菌性肥料混用,因為化肥吸水性、腐蝕性、揮發性較強,若與根瘤菌等細菌性微生物混合,會殺傷或抑制活菌體,使細菌性肥料失效。
3.農藥與農藥混合
農藥與農藥混合是個較復雜的問題,并非所有的農藥都能混合,在混合中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酸堿度是影響各組分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在堿性條件下,氨基甲酸酯、擬除蟲菊醋類殺蟲劑,福美雙、代森環等二硫代氨基甲酸類殺菌劑易發生水解或復雜的化學變化,從而破壞原有結構。在酸性條件下,2,4-D鈉鹽、2甲4氯鈉鹽、雙甲脒等會分解,因而降低藥效。第二,有機硫類和有機磷類農藥不能與含銅制劑的農藥混用。如二硫代氨基甲酸鹽類殺菌劑、2,4-D鹽類除草劑與銅制劑混用,因與銅離子絡合,而失去活性。第三,微生物源殺蟲劑和內吸性有機磷殺蟲劑不能與殺菌劑混用。第四,乳油或可濕性粉劑混用,要求不出現分層、浮油、沉淀等現象。第五,應避免混合物出現藥害,混合物組成中有效成分的化學變化,可能產生藥害,例如石硫合劑與波爾多液混用可產生有害的硫化銅,也會增加可溶性銅離子含量。敵稗、丁草胺等不能與有機磷、氨基甲酸酯殺蟲劑混用。
4.激素與農藥、化肥混合
鑒別激素能否與其他農藥、化肥混合,其最簡單的方法是將農用激素與農藥或化肥放到同一個容器內進行混合,并制成溶液,如果沒有浮油、絮結、沉淀或變色、發熱、產生氣泡等現象發生,就表明可混合使用。
二、殺菌劑是農藥家族的重要方面軍,如何高效使用殺菌劑,對提高農作物產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下面談談高效使用殺菌劑的關鍵技術:
合理配置濃度不同的殺菌劑其使用濃度都有特殊要求,配置濃度時一定要嚴格按照“使用說明書”操作,不可隨意加大或縮小。
選準噴施時間噴施殺菌劑時間過遲或過早都會影響防治效果。應根據作物不同病害的發生規律和具體情況及時用藥。通常在發病前(保護用藥)或發病初期(防患于未然)使用為佳。
掌握用藥次數殺菌劑的噴藥次數主要是根據藥劑持效期的長短和氣象條件來確定。一般每隔10~15天噴一次,共噴2~3次。遇特殊情況,如施藥后遇雨,應及時補噴一次。
提高用藥質量用藥數量要適宜,用藥過多會增大成本、易造成藥害,而用藥過少則無法達到用藥目的。用藥質量要講究,噴藥時要求噴霧均勻,力求做到不漏噴。
嚴格防止藥害殺菌劑造成藥害有多種原因,首先一般水溶性較強的藥劑容易發生藥害,其次不同作物對藥劑的敏感性也不同,例如波爾多液一般不會造成藥害,但對銅敏感的作物也會產生藥害。豆類、馬鈴薯、棉花則對石硫合劑敏感。再者作物的不同生長發育階段對藥劑的反應也不同,一般幼苗和孕穗開花階段容易產生藥害。另外,一般高溫干旱、日照強烈或霧重、高濕等條件下用藥易引起作物藥害。
謹慎藥物混用殺菌劑不少為堿性農藥,故不能與遇堿性物質易分解失效的殺蟲劑混用,如波爾多液、石硫合劑等呈堿性。還有一些殺菌劑如多菌靈不能與波爾多液、石硫合劑、托布津等殺菌劑混用,同樣會造成殺蟲(菌)微生物喪失生理活性和殺蟲(菌)能力而失效。
注意規避抗藥性使用殺菌劑也存在作物病害的抗藥性問題。為規避病害抗藥性,要在科學選用農藥的基礎上,切實做好不同類型的藥劑的交替(輪換)使用,嚴禁長期單獨使用一種農藥。
灰霉病" target="_blank">灰霉病
癥狀識別
灰霉病由灰所致,屬真菌病害,花、果、葉、莖均可發病。果實染病,青果受害重,殘留的柱頭或花瓣多先被侵染,后向果實或果柄擴展,致使果皮呈灰白色,并生有厚厚的灰色霉層,呈水腐狀,葉片發病從葉尖開始,沿葉脈間成“V”形向內擴展,黃褐色,邊有深淺相間的紋狀線,病鍵交界分明。
灰霉病病苗色淺,葉片、葉柄發病呈灰白色,水漬狀,組織軟化至腐爛,高濕時表面生有灰霉。幼莖多在葉柄基部初生不規則水浸斑,很快變軟腐爛,縊縮或折倒,最后病苗腐爛枯死。
發生特點[/url]以在土壤或病殘體上越冬越夏,溫度在20~30℃。病菌耐低溫度,7—20℃大量產生孢子,苗期棚內溫度15—23℃。弱光,相對濕度在90%以上或幼苗表面有水膜時易發病?;ㄆ谧钜赘胁?,借氣流,灌溉及農事操作從傷口、衰老器官侵入。如遇連陰雨或寒流大風天氣,放風不及時、密度過大、幼苗徒長,分苗移栽時傷根、傷葉,都會加重病情。
傳播途徑及發病條件[/url]
灰霉病是由半知菌亞門葡萄孢屬(Botrytis)的真菌引起。該病是一種典型的氣傳病害,可隨空氣、水流以及農事作業傳播,通常有一個發病中心然后向周圍擴展,發生后如不及時防治,蔓延較快。該病一般從植株傷口及衰老器官或枯死組織侵入,蔓延至幼果。殘敗花器是主要侵染源,生產中多通過人工授粉進行傳播,所以說花期是灰霉病侵染高峰,也是用藥防治的關鍵時期病菌發育適溫10~23℃,最高30~32℃,最低4℃,適濕為持續90%以上的高濕條件。遇連陰天多,氣溫低,棚內濕度大,結露持續時間長,放風不及時,發病重。棚溫高于31℃,孢予萌發速度趨緩,產孢量下降,病情不擴展
防治方法[/url]1、加強栽培管理,避免陰雨天澆水,發病后控制澆水和施肥,集中處理病果、病葉,注意農事操作衛生。
2、加強苗床管理,搞好大棚通風排濕工作,使空氣的相對濕度不超過65%,這是防止和減輕灰霉病的有效措施。
3、不偏施氮肥,增施磷、鉀肥,培育壯苗,以提高植株自身的抗病力。適量灌水,陰雨天或下午不宜澆水,預防凍害。
4、清除病苗,發現灰霉病病苗要及時拔除,并放入塑料袋內攜出棚外,并及時噴藥保護。
5、藥劑防治:抓住移栽前、開花期、果實膨大期三個時期用藥,移栽前用速克靈或撲海因1500倍液噴淋幼苗,花期在配好的2-4D或防落素稀釋液加入0.1%的撲海因或0.2%~0.3%的甲霜靈蘸花或涂抹,結果期用20%惠多豐1500倍液或50%灰霉速凈600倍液或40%施佳樂800倍液噴霧。
白粉病
1.發病癥狀:白粉病系真菌性病害,是花卉植物上普遍發生的病害,主要發生在植株葉片,嚴重時可侵染植株的嫩葉、幼芽、嫩梢和花蕾等部位,被害花卉品種主要有月季、薔薇、玫瑰、牡丹、芍藥、菊花等數十種。突出特點是發病時葉背面或兩面出現一層粉狀物,在發病初期,染病部位出現近圓形或不規則形的白色粉斑,并略顯褪綠或呈畸形。在適宜的條件下,粉斑迅速擴大,并連接成片使得葉面布滿白色粉狀霉。在發病后期,病葉會出現皺縮不平,并向背卷曲,花期明顯縮短或花蕾不能正常展開。而嚴重時,植株矮小,花少而小,葉片萎縮干枯,甚至整株死亡。
2.發病規律:白粉病的菌絲體在病芽、病枝或落葉上越冬,溫室中能周年發生。翌年春氣溫回升時,病菌借氣流或水珠飛濺傳播。露地春天溫度20℃左右,白粉病開始生長發育,并產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對植株進行傳播和侵染。夏季高溫高濕時又會產生大量分生孢子,擴大再侵染,分生孢子在葉片萌發,從葉片氣孔進入組織內吸取葉片的養分。。在栽培管理上,施氮肥過多,澆水過多,栽植過密,該病害的發生適宜條件主要是光照不足,通風不良,空氣濕度大的環境,氮肥施用過多,缺鈣或過干的輕沙土,溫度變化劇烈以及花盆土壤過干等,都有利于病害的發生。
3. 預防方法是要有允足的光照,通風,經常施肥,罹病植物噴布硫酸銅肥皂液或者粗制碳酸鈉溶液(4~5g溶解在1L水中)防治。對患病植物噴灑混合肥液。
防治植物病害還可以使用蒜汁(25g搗碎的蒜和1L水混合浸泡一晝夜),每6天洗刷植物一次。還可以噴霧1g水楊酸、3g食堿、5mg變性酒精、10g肥皂和1L水組成的混合液,稀釋3倍后使用。
4.防治方法對所用土壤及器皿經過嚴格消毒,選用不帶病原菌的材料種植。在購入苗木時要嚴格剔除染病株,杜絕病源。進行擴繁時,要剪取無病蟲插枝或根蘗作為無性繁殖材料。栽培品種如果可以盡量選擇抗病品種。對于及時剪除病枝、病芽、病葉,清理園內的腐枝爛葉,以減少侵染來源;加強栽培管理,栽培密度、盆花擺放密度不要過大;注意通風透光;增施磷鉀肥,氮肥要適量;在休眠期噴灑波美2~4度石硫合劑,在生長季節可噴70%甲基托不津可濕性粉劑700~800倍液或50%代森銨800~10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1000倍液。硫磺粉對防白粉病很有效,常用于溫室中防治,可將硫磺粉在取暖設備上任其揮發,或用加熱器(如燈泡發出的熱量)使硫磺粉揮發。使用硫磺粉的適量溫度為15~30℃,最好在傍晚進行,以免白天使人受傷。發病后及時剪除發病枝葉燒毀,再噴灑50%多菌靈,施用間隔期10~15天。
在生產實踐中,防治白粉病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1)輪作與非寄主花木輪作2至3年,以減少病源。
(2)加強培育管理晚秋到次年早春越冬期間,徹底清潔苗圃,掃除枯枝落葉,剪去病蟲枝集中銷毀。生長期間及時摘除染病枝葉,徹底清除落葉,剪去病蟲枝和中下部過密枝,集中銷毀。不宜種植過密,棚室加強通風換氣,以降低濕度。及時排除田間和花盆積水,澆水不宜多,從盆邊澆水,不使莖葉淋水,減少病菌傳播和發病機會。增施磷鉀肥,少施氮肥,使植株生長健壯,多施充分腐熟的有機肥,以增強植株的抗病性。
(3)預防大棚內花木發病大棚育苗種植前,徹底清除棚內所有植物,清掃棚室,用藥物熏煙等手段嚴格消毒。嚴防病苗入室,棚內盡量種植單一花木品種,避免混植,以防交叉傳染。早春露地花木萌芽前,徹底銷毀棚內病株后,才能開棚,以防病菌孢子傳播到棚外。
(4)藥劑防治越冬期用波美3至5度的石硫合劑稀釋液噴或涂枝干。注意,瓜葉菊等易受藥害的花卉不能施用。地面噴硫磺粉,一般每70平方米使用25克至30克,消滅越冬菌源。
(5)生長期在發病前可噴保護劑,發病后宜噴內吸劑,根據發病癥狀,花木生長和氣候情況及農藥的特性,間隔5至20天施藥一次,連施2至 5次。一季花木,一種內吸劑只能施1至2次。要經常更換農藥種類,避免病菌產生抗藥性。
(6)經常使用的保護劑有50%硫懸浮劑500至800倍液、45%石硫合劑結晶300倍液、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800倍液、75%百菌清500倍液、 70%代森錳鋅400倍液。
(7)內吸劑有50%多菌靈500倍液、75%甲基硫菌靈1000倍液。病害盛發時,可噴15%粉銹寧1000倍液。
(8)抗菌素類有2%抗霉菌素水劑200倍液、10%多抗霉素(寶麗安) 1000至1500倍液。
(9)其他藥物還有小蘇打500倍液,可在發病初期每3天噴1次,連噴3 至6次。另外也可用白酒(酒精含量35%)1000倍液,每3至6天噴一次,連續噴3至6次,沖洗葉片到無白粉為止。種植在大棚、溫室等保護地內的花木,除了噴上述各種藥劑外,還可施熏煙劑和粉塵劑。種植前或結束后要進行空棚消毒,每100平方米用硫磺粉250克、木屑500克,均勻混合,分成10堆,用燒紅的煤球或木炭點燃,不能用明火燃燒,關棚一晝夜。在熏蒸過程中要嚴防火災?;旧L期熏煙易發生藥害,應慎用。植物生長期在發病前用45%百菌清煙劑每67平方米用25克或噴5%百菌清粉塵劑每67平方米用100克。關棚一晝夜。在熏蒸過程中要嚴防火災?;旧L期熏煙易發生藥害,應慎用。植物生長期在發
病前用45%百菌清煙劑每67平方米用25克或噴5%百菌清粉塵劑每67平方米用100克。根據實際情況自行掌握。菌核葡萄孢菌侵染提高殺菌劑功效有七招
|